第一百一十九章/高官的嘱咐-《动车司机》
第(2/3)页
李娜一听,韩大路依然装傻充愣,气不打一出,拉开被子蒙头就睡。
韩大路想半夜三经吵架,可是,妻子不接招,仿佛拳头打在棉花上,无声无息。
夜深了,韩大路光着身子,慢慢地靠近李娜。还没把妻子靠实,李娜便一骨碌爬起,威严都说:“别碰我,你这个伪君子,胆小鬼!”
韩大路自讨没趣,只好独自想心思:“难道李娜得到确凿征据,我真的占了许飞燕的便宜?是张小六瞎编的?还是另有原为?明天,我一定得搞个水落石出。”
夫妻两个翻来覆去都没睡好。
翌日,韩大路匆匆忙忙去找张小六。
心事重重的韩大路来来到煤炭厅,办公室主任说:“您来得不去巧,张小六陪许飞燕去玉屏山矿务局采访快一个月了,也许明后天能回来。”
韩大路怎么也想不到,玉屏山不但有铁矿,1985年成立的玉屏山矿务局效益也是风生水起。
尤其玉屏山矿务局周边的小煤窑,效益比国营矿还好。
小煤窑得益于开采成本低,无需进行煤层勘探工作,像蚂蚁一样蚕食国营大矿采煤区。
矿务局的职工意见非常大,见不得国家资源被小煤窑无序破坏,经常向上反应,无济于事。
小煤窑无序开采,导致矿区地表大片大片的草场下沉、藏民的羊圈裂缝,甚至倒塌,小煤窑却视而不见。藏族群众只好向有关部告状。
状子递了无数次,如同石沉大海,老百姓万般无奈才向冀东日报写信反应实际情况。
就在许飞燕出发前,煤炭厅早就做好了安排。记者采访的人都是事先花钱雇来的。
事先,张小六邀请韩大路同行,可是他脱不开身,只能独自陪许飞燕深入矿区。
许飞燕在玉屏山矿务局和周边小煤窑广泛收集素材,走访牧民和汉族群众,张小六一路当向导,自然许记者得到的都是虚假数据和材料。
每天,许飞燕马不停蹄,张小六寸步不离,还感动了许飞燕,道:“你们‘韩张手’还真不错,堪比八十年代的现世大侠,我得向你们学习。”
“哎,许记者,看您弱不禁风,采访起来像个拼命三郎,我这个大老爷们都自愧不如。”
“哪里,过奖、过奖。明天我们回吧,争取,五天后上报纸。我的新闻标题是《冀东省雨后春笋般的小煤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》。”
“好啊好啊,一针见血,有的放矢,您的文章一见报,定然能轰动冀东乃至全国。”
“那可不一定,这次我采访过于顺利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?”
“哎,怎么可能啊,牧民和汉族群众直言不讳,不出门就能在家门口挣钱,那可是他们肺腑之言啊!”
张小六的话,令许飞燕想起了一家汉族群众家门口的对联:翻身全靠共产党富,致富不忘小煤窑。横批:感谢煤矿。”
许飞燕打消了内心第六感觉的疑惑,和张小六回矿务局宾馆。
回到冀东,张小六兴高采烈地给厅长汇报了采访情况……得到领导表扬:“张处长劳苦功高,回家休息一段时间,好好陪陪老婆孩子。”
厅长等张小六一出门,立刻打电话:“王高官,冀东日报记者的采访圆满成功……就等文章见报了。年底分红的事儿板上钉钉了。”
“好好,雷厉风行,办事儿有水平,你大有前途。我这就找报社交代。”
挂断打给厅长的电话,王高官靠在宽大舒适的沙发上,点燃一支小熊猫香烟,扬起头不停地吐烟圈儿,脑海里却放起了电影:“小时候家徒四壁,工农兵大学毕业,一头扎进机械厂埋头苦干。从技术员,工程师,团高官,副厂长,厂长,副县长,县长、地位副书记,书记,到高官,一路走来,可谓风雨兼程。可是,一起打拼过的朋友下海后,钻政策的空子,大把大把的钞票往兜里装。我一个堂堂正正的高官却省吃俭用,像个叫花子。在生意的人点拨下,我才悟出了权利出租……”
“哎,刘社长吗?我王伟业。”
第(2/3)页